如此大罪竟然未被追究,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封信让陈宜中勃然大怒。
在他这个理学老学究的眼中,霹雳军只不过汉人流民与西南蛮夷的混合势力,竟敢口出忤逆狂言,对皇室和朝廷指手划脚。
欧阳轩离经叛道就罢了,如今还借机落井下石,以下犯上威胁宗室和官员,简直是十恶不赫。
当即他便命人驱逐了霹雳军使者。
陈宜中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霹雳军的提议实在骇人听闻,另一方面他仍认为宋军仍能抵挡元军的攻势。
眼下各地勤王的义军正源源不断往临安而来。
除此之外,他还派了使者去伯颜处求和,元宋缔结父子盟约——元为父,宋为子,岁岁朝贡不敢怠慢。
陈宜中还乞求元军退回江北,双方划江而治,并将霹雳军治下的巴蜀、流求、济州等地割让给蒙元。
如有所需,宋军还将奉令配合元军进攻霹雳军。
陈宜中不仅自己很傻很天真,也将蒙元想得很傻很天真。
蒙元就像一头饿狼,已咬住肥羊喉咙的当口,怎么肯松口?伯颜的数十万军离临安不过数百里,其前锋甚至只有三百里,故他一口回绝了临安的使者。
要助元军夺取霹雳军土地更是搞笑,不光是画大饼而且是不自量力。
伯颜此时已得到了元军在关中惨败情报,这也是他急欲攻占临安的原因。
至于陈宜中声称临安仍有数十万勤王义军足以一战,在伯颜看来,所谓义军只不过是一群兵甲不齐的流民而已。
在半月城前的溧阳城外,一支三百骑的元军先锋与一支上万人的义军不期而遇。
在蒙元骑兵的冲锋下,战斗在半柱香的时间便结束了——义军死伤上千人,其余一哄而散,而元军只损失了十余骑。
虽然早已对欧阳轩的离经叛道见惯不惊,但如陈宜中所想的一样,霹雳军的提议仍在廷议上引起一片痛骂。
实行君主立宪,皇帝成为吉祥物,让谢太后十分愠怒。
不能一言九鼎,这样的皇位有何意义,与富家翁有何异?与谢太后相比,参加廷议官员更痛恨欧阳轩。
赵氏与士大夫共天下,如果官员都是由百姓推选,置士大夫于何地?如果官员由民选,不如投了蒙古人。
即便蒙古人也要依靠汉人世侯的支持,也要靠士大夫帮助其统治。
“刑不上士大夫”
,如果连赵溍这种宗室高官都要处置,自己违法乱纪岂不也要处置?
原本的抗蒙议题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对霹雳军的声讨大会。
清流官员引经据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霹雳军一顿猛批,陈宜中及其党羽也自然极力附和,出现了难得的同仇敌慨。
正在众人说得唾沫横飞之时,幼儿皇帝赵?又不合时宜啼哭起来,口嚷腹中饥饿。
原来,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暗了下来。
陈宜中只得又将众人拉回抗元议题上,但商议多时却仍无良策。
只是眼下局势危如累卵,须得有应对之策。
直到商议到深夜,陈宜中才从众人提议中确定了四策。
一是继续向元军派出使者,哀告求和;二是饬令各州县坚守城池,并派朝廷大员前去慰问;三是再令天下起兵勤王,并派陆文天祥等人分别前往江南西路筹措兵马粮草;四是准备坚固大海船,以备元军逼近临安城时逃往海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