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粗,摆在最首。
有人会说,无论他们说的对不对,有人看到不就行了?
但是一个谎言,或者说一个被刻意捏造出来的‘争端’所带来的重视,就像是“哗众取宠”
,也像是“无病呻吟”
。
倘若许多人当真为了热爱盲目的加入漆器行业,做自己以为的创新,最后只能在遭受重重苦难之后,落得个无人问津。
试问:那个时候人们的一腔热血冷透,漆器之外,还会有人去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非遗么?
这些视频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许多人在“中国不是没有奢侈品”
的视频里了解了漆器,就以为漆器已经束之高阁,寻常人根本买不起,可几块、几十块、几百块的日用品很多,妆匣、果盘、茶台、手链、扇子、钥匙扣……应有尽有。
();() 是,也有几百万上千万的精品。
但“百里千刀一两漆”
,如今高品质大漆的个人购买的价格在300元左右一斤,均价也在150元左右。
金钱之外,更多的投入是时间。
以雕漆嵌玉屏风为例,想要从生漆变成雕漆嵌玉等一系列作品,在朱砂、石青、石绿的调色之后,刷上生漆的木胎需要在专门的温湿度下阴干。
扬州一天干一层,梅雨季节一天干两层;BJ有时候要一周才能干一层,一年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可以做。
而一层漆,只有0.03—0.04毫米厚度,想要刷到一厘米,需要整整一年。
在此基础上才能再由手工艺人进行下一步的雕漆,其间不能出半点错误,否则全盘皆输。
除此之外,设计稿子等等一系列步骤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同样需要手工艺人们极其高超的技艺。
因而,能卖上几百万的作品,可能需要几位师傅一起,做上五六年才能完成。
贵有贵的道理,便宜也是寻常百姓手中的日常器具。
而那些不负责任的视频张口闭口就是只剩“贵”
字,让社会对漆器的认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才是真正让漆器‘束之高阁’的原因。
在我刷到的视频里,同样有人因为看到各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以至于错误的认为漆器艺人在用他们的苦和累,“道德绑架”
消费者,所以不愿意购买。
但是现实是:很多矛盾实际上不是传承人自己造成的,也不是他们拿来吹嘘的。
市场、文化、创新、实用、审美、原材料这些困难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将事实说给大家并没有错。
可部分不负责任的视频却拿出来大肆宣扬,以获得流量和利益。
所幸,在营销号“大把大把”
的视频里,我也看到过不少和我我类似观点的一些大大怼他们的评论。
这当中有漆器专业的学生,也不乏我这样的爱好者——我遇到的那些传承人或者是保护单位的手工艺人们,他们会去讲“过敏”
,但是他们从来不是埋怨和诉苦,只是平淡的讲着过去的故事,讲着“如今已经走过来”
,能够以漆器制作为乐。
哪怕过敏这件事,是一年不碰生漆就有可能再经历一次的,他们也只是笑着和我们讲,这就是大漆——就像是在说,好东西总是有脾气的。
真正让我最难以接受的,还要数有些人口中把“不重视”
和“‘盲目’文化自信”
这个伪命题联系在一起。
我从不否认我们的文化发展依旧有莫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披着“客观文化自信”
的外皮,行“崇洋媚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