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第4页)

8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o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3

诗文鉴赏

文学赏析

其一

诗的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

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

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句中的桃花“三两枝”

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

(《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

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

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

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相媲美,具有见微知着、举一反三的道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