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五个人里还差一个没答。
水响中,没听到王军英的声音传来。
难不成,他在漂流中,撞到了石头,现在晕厥过去了?
我急忙腾出一只手,拉了拉右手的绳子。
现在已经确定旗娃在上边儿,位于我上方的,一定是王军英无疑了。
“王军英!”
我顶着水浪,偏侧脑袋吼着,“王军英!”
揪心阵阵,几秒之后,水浪中可算是响起了那熟悉的声音:“黄班长,上面的绳子卡住了!”
“你那边儿什么情况!”
他顾不上报数,而是反问回去。
声音一响,我这才松了气。
还好还好,虽然被大水冲了个七仰八翻,但幸在有绳子联系,几个人都还好好的聚在一起。
“卡住了?”
滑岩那头传来黄班长的声音,然后那道光束,在黑暗中探上探下,左移右扫,虽然微小的光圈无法将河道情况全全照亮,但是,借着那些光圈的拼凑,我差不多能知道咱们目前的处境。
结合事后的分析,我简单说一下目前的情况。
地下河水道阔宽,一路高歌,不知道将五个人冲走了多远。
但是,这里毕竟还是地底下,地下河不会像地面上的河流那样,畅通无阻。
就像我之前猜测的那样,队伍目前的位置,是在一个水流落差段的下坡位置。
水流,在这里尤为湍急。
而面前的湿滑岩体,从黄班长扫探的光束来看,那大概是一座地下高山。
我们贴靠着的,应该是它的边脚线。
而高山的脊线,大概在我们的上方隆起,再不断往后斜升,直至光束探不见的位置。
当然,光靠一小圈手电光,自然不能完全照清这里的情况。
事后,我分析了一下,如果光线全全照亮,这里应该是一个相当恢弘的地形:宽阔的河道中,一座“山峰”
在地底下赫然拔岩而起,并不断抬高,直至与隧道的顶部连岩一体。
而与我们身体所靠的湿滑岩体,不单单是“山脊线”
,而且是“分水岭”
,是地下河道的“岔路口”
。
河道中凸立而起的缓岩高山,将水声咆哮的地下河道,一分为二,引为两处。
宽阔的河道,更被分立为了两个巨大岩洞,如骷髅头的空幽眼洞,不知要将分涌的两道河水,引向何处。
连系五个人的那条绳索,便就是被这水面急凸而来的岩石所勾挂住。
勾挂的位置,刚好是绳子的中心部位。
凭借五人传来的声音,我能知道,王军英、我、旗娃,被挂在了一侧,黄班长和邓鸿超,被挂在了另一侧。
原本连系一绳的五人,一下子被岩石所牢牢隔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