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不是臣权威胁到皇权,皇帝又何必扶持太监呢?这王莽、霍光之流可都是你们士大夫一类人啊,如此怎能不教皇帝防着你们。
“说起那曹操,虽也是宦官之后,却不想如此忠正。
想当年初为洛阳北部尉,便以五色棒杀蹇硕叔父。”
国渊缓缓说道,似对曹操推崇有佳。
();() 邴原又接道:“不错,听闻那曹操年少时任性好侠、不修品性,却得桥玄公盛赞,如今看来桥玄公眼光独到,此人实吾辈之翘楚。”
国渊、邴原年岁与曹操相当,自以曹操为傲,羊安却心道:你们又哪里知道这翘楚之后是如何逼迫献帝的,可惜了伏皇后和董贵人也死于那翘楚之手。
“那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诸位以为如何?”
王烈自然也不相让,他年岁比其他诸人都长,却和袁绍差不太多。
“听闻那袁术倒是与曹操有几份相像,具是少年时顽劣,之后便大为改变。
至于那袁绍嘛,数年前曾服李膺丧,朝廷数征而不就,隐居洛阳,专好结交党人。
听闻那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责他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终欲何作。
此人于士林之中声望颇高。”
国渊答道。
听到这里,羊安不禁想道:这袁绍倒是和自己不谋合而,都是喜欢先养着名声,静候时机的。
但自己的资本可没有那袁绍雄厚,人家四世三公自然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而自己祖上虽几世为官,但都是以廉洁而闻名,却不善于勾连经营。
说起袁绍,后世却普遍有着贬低和诋毁,倒不是说为他鸣不平,袁绍其人还是很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奈何官渡一战直接把自己的名声也输没了。
说起来,在羊安的认知里,他并不觉得官渡之战是袁强曹弱的局面。
首先就地盘来说,官渡之战时,袁绍控制着整个冀州,半个幽州(另外半个在公孙度手里),并州只上党一郡(其余在匈奴及休屠各部手里),青州则是平原、济南、安乐三郡。
反观曹操,手中不仅有兖州、豫州、徐州这三个州,还有青州的北海郡、齐国,扬州的庐江、九江各一半,荆州的南阳郡,以及司隶校尉部的河内郡及河南尹。
而兵力来说,曹操先前降伏的青州黄巾,泰山贼,张绣的降卒,徐州的兵马,以及本部兵马,随便如何便不止二到三万。
试想,官渡对峙时,曹袁双方摆开二十里大阵,这二、三万人随便如何是不够用的。
陈寿写三国褒曹贬袁,用春秋笔法让人以为守白马、延津的一万人,便是曹操全部人马,故而让后人对袁绍产生误会。
曹操固然在白马一役拔得头筹,之后那投石机终究是敌不过土坡,袁绍又于官渡扳回一城,两人又于官渡对峙时针对补给线频繁过招,这之中的精彩,不多读几本史书决计是体会不到的。
曹袁二人于汉末来说,便是真正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可惜当曹操被打的信心全失,准备退守许昌时,却被荀彧的“坚守待变”
阻止。
而袁绍也终究是败给了自己的发小,最信任的人,许攸。
至于迎汉帝一事,想称帝的不迎,想当忠臣的迎,这是很理所应当的,毕竟袁绍比曹操大了八、九岁。
至于曹操迎了汉帝,惹了一身骚不说,自己父子还背弑后弑君的恶名,那就更不提了。
当然这是后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