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红把烤好的板栗和桔子分给孩子们,前几天张冀出事儿了,她心里烦闷连夜做了桂花糕,昨天又做了红豆包、今天早上又做了枣泥馅儿的棋子烧饼儿。
宋建国还自己做了红果酪沾了各式各样的小糖堆儿。
两人让孩子们都吃了,吃了就没烦恼了。
王桂兰心想:知道是家里出事儿了,不知道还以为中彩票了呢。
周伟红说:“五大道是好,可是我们小时候住的老城里那才叫更好。”
若是不经意走进了老城厢,青砖灰檐、方院高墙,仿佛一秒穿越回古老的“天津卫”
,透着京畿之地的古朴与庄重。
拥有6oo多年完整城市建设历史的老城厢,是古代天津卫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立于老城中心的鼓楼,则是老天津人心里经典的地标。
如今,不管周围人气颇旺的老街怎么喧嚣,鼓楼看上去总是沉静的,浸润着历经岁月磨砺的静气。
登上鼓楼,倚靠着汉白玉栏杆,抬头即是琉璃碧瓦下的飞檐斗拱,看着群青漆色间点缀的朱红,很难不被暗藏在建筑中的“老祖宗的审美”
所惊艳、震撼。
当年,周伟红家住在鼓楼附近的的一座大杂院里。
解放前是一处有钱人家的宅子,进门有门当抬头有户对,两进的四合院住着多年的邻居们。
正对着大门有一堵青砖镂空雕花的灰色影壁墙,听说当时是请大天津最着名的砖雕师傅刻砖刘的手艺。
那时家家户户还没有煤气,家家户户早上起来做饭都得生炉子。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妇女们也都被安排了工作,家家户户大多数都是双职工家庭,很多还都是三班倒,大家都牟足了劲儿,恨不得一代人就赶欧美。
孩子们放假就都自己在家做饭,一个孩子的就脖子上挂钥匙。
孩子们凑在一起总有玩不完的游戏。
猴皮筋儿能跳出花样儿来,跳绳也一样,踢键子更是能提出宇宙新高度。
打羽毛球、叠罗汉、放风筝、拉空竹、推圆环每天都玩儿满头大汗,乐不思蜀。
周伟红的父亲是厂子里的木工。
家里的家具也都是他自己做的。
不仅大衣柜、大床小床、餐桌、碗橱是他自己打的,就连孩子们的儿童车,都是他亲手作的。
周伟红的母亲手也很巧,大人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
周伟红小时候长得特别好看,母亲用的确良给做的花裙子剩下的布头做个绸子扎辫子上,再穿上白袜子红皮鞋,洋气极了。
日子很困难,可依然过得体体面面。
周伟红跟一家人随便聊着,聊着聊着话题就就没了边际儿,话匣子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百年中国看天津,到新中国产自天津的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块出口的海鸥手表、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台全齿轮车床、第一辆简易蒸汽机、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是第一个有公交车的城市、第二个有地铁的城市、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南开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
王桂兰新说,说这些干什么呢,说这些自家的烦恼就没有了吗?说这些就能找回自信,把日子过好了,这些跟小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可她正这么琢磨着,忽然看到一家人老老小小的眼睛真都比刚才亮了,还真是多了自信和骄傲。
周伟红跟大家聊自己结婚前家门口的情形:旧时的鼓楼高三层,楼基是砖砌方形城墩台,楼体设有拱形四通门洞,对应四座城门。
城台上建有木质双层顶式阁楼,上层内悬唐宋铁制大钟,早晚共敲1o8响用作报时,老百姓以此掌握起居和劳作时间,成为天津独特的一景。
周伟红小时候就住在老城里离着钟鼓楼非常近。
老城里还有高台阶的华家门:华家在清朝初期经营盐业,家产丰厚。
华世奎更是天津四大名书法家之一,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后来成为正三品官员。
他家门口台阶高,显示出较高的社会地位,被人们称为“高台阶,华家门”
。
还有“李善人”
的善举:李春城家也是靠经营盐业家的豪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