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劫”
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它源自梵文劫簸(ka1pa)的音译。
在印度文化中,“劫”
并非佛教所独创,而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其时长可长可短,长可至无尽,短也可至一刹那。
然而,在佛教语境下,通常所指的“劫”
更多地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
佛教中的“劫”
大致可以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三种:
小劫:依据地球人类寿命的变化来计算。
从人类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减至十岁,这段时间称为减劫;随后,再从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直至重新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段时间称为增劫。
这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称为一个中劫。
据佛典记载,我们所处的地球会经历“成、住、坏、空”
四大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过程都是二十个小劫。
在这四大阶段中,只有“住”
的阶段适合人类生存。
初“成”
阶段由气体转为液体再凝固,不适宜人类生活;“坏”
阶段则处于剧烈破坏中,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坏劫结束后进入“空”
劫,再经过二十小劫,新的地球逐渐形成,进入下一个“成”
的阶段。
佛教将这四个阶段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合称为四个中劫。
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
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就是一个大劫的过程。
在大劫中,尤其是坏劫期间,会经历多次大火灾、大水灾和大风灾,这些灾难会波及三界之内的动植物及一切众生,但也会有众生因修行或业力而得以转生他界或升至更高层次的天界。
此外,“劫”
的概念在佛教中还引申出更深的哲学意义,如与因果报应、众生业力等紧密相连。
佛教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众生的生死轮回都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劫”
的长短和变化也是众生业力的体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