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第12章(第2页)

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

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江宁

大宋治平元年(1064),皇帝赵曙即位不久就大病一场,太后曹氏垂帘听政。

后皇帝病愈,在宰相韩琦的帮助下,太后还政于皇帝赵曙,有了两宫和睦的局面。

注1

初掌大权的皇帝赵曙也曾发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

疑问,动了改革的心思,并下诏书,命王安石回朝继续担任知制诰。

谁成想诏书还没到江宁,濮议之争就开始了。

简单来说就是过继给宋仁宗赵祯的嗣子赵曙,该如何称呼他的亲生亲父濮王赵允让,是该叫爹(皇考)还是该叫伯父(皇伯)。

注2

皇帝赵曙、执政官(中书)韩琦、欧阳修觉得应该叫爹;曹太后,台谏官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个)、吕诲等人觉得应该叫伯父。

“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

这场争论争了足足十八个月,其中甚至有九个月充当着朝堂的重点议题。

改革之路也在执政大臣富弼的“恐须以渐厘革”

中搁置着了。

王安石闻之,只得长叹一声。

务实主义的王安石根本不关心这场争辩,但却难免对这位初登大宝的圣上有几分失望。

王安石回去做官是要变法的,不是去整天争论什么皇考皇伯的称呼问题,若是如此还不如在地方丁忧读书考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是以王安石以服丧身体有恙为由多次推辞,未再赴京为官,(注3.)而是在江宁开馆教学。

江南多才子,不少士子慕名而来,其中就有陆佃(陆游的爷爷)、龚原、沈凭、蔡渊、徐君平等人。

注4.

王安石的长子王雱、次子王旁也都在学馆听学。

王雱为人开朗热情,心胸宽广大气,又常有令人惊奇的见解,在学子中间人缘极好,无论是论道还是游玩,总是前呼后拥的,没王安石这个老师还受欢迎。

王雱已行过了冠礼,取字为元泽,有滋养万物,恩泽于民之意。

王旁此时也才刚过总角之年,在学子中几乎算是年龄最小的,王旁每日跟着哥哥积极听学,却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父亲讲的知识若是问他,他也都听得懂,可他总是安安静静的,也很少跟着哥哥和朋友们一起游玩。

这年,长姐王旉也已经十八岁了,许给了时任盐铁副使的吴充的次子吴安持。

吴充父亲吴待问曾任礼部侍郎,吴充这一代兄弟四人登科也是名震一时,吴充在兄弟中年岁最小,长兄吴育早年也做到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嘉祐三年病逝,欧阳修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谥“正肃”

,素以刚直着称。

注5.

吴充的长女嫁给了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这门亲事明里是欧阳修做的媒,其实是这位欧阳少夫人牵的线。

那吴安持虽说还未中进士,但也不是个放浪不学好的,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才学虽不像王雱一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但也绝对不算笨的,问答起来虽不算出彩,但也是个中规中矩的文人公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