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第3页)

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1o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门”

上承“白屋”

,“风雪”

遥承“天寒”

,而“夜”

则与“日暮”

衔接。

这样,从整诗来说,虽然下半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紧紧相扣。

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跃。

看来,“闻犬吠”

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入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

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

“柴门”

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

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

,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2

名家点评

明代·顾麟《批点唐音》:此所谓真语真情者,清语古调。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语清调古,含无限凄楚。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宜入宋人团扇小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