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2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白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的家人回来了。
2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落,贬为睦州司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刘长卿遭贬之后所作。
2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
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
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词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
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
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苍山远”
前先写“日暮”
,这句则在“白屋贫”
前先写“天寒”
,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
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