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榕安慰道。
蒋国欢从小近视,没做过针线活,还是下乡慢慢学起来的。
她甩了甩手缓解酸痛,“好久没见四喜丸子了,他在忙什么?”
杨廷榕头也没抬,“我不知道。”
蒋国欢抬起一边眉毛,用咬文嚼字的语气说,“我当然知道你不知道,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去看看他们。”
杨廷榕想,反正下周有拖拉机去梅东办事,正好把鞋送过去。
她是凭印象做的,往大里放了点,希望能合脚。
蒋国欢自言自语,“他不会有对象了吧?毕竟年纪不等人,他比我们大好几岁。”
杨廷榕明白这话是说给她听的,蒋国欢一直认为他善良大方、头脑也聪明,值得她考虑。
而在她本人,葛斯熙跳进河的那瞬间,无数次在脑海中重放过,每次都让她后怕,如果那天他回不来了呢?她想到就揪着心快喘不过气。
可是杨廷榕也清楚,她的出身只会拖他的后腿,尽管他父亲现在靠边站了,毕竟还是干部。
蒋国欢还在絮絮叨叨,“你啊太理智了,二十岁的人活得像六十岁…”
梅东的知青告诉杨廷榕,葛斯熙和王拥军去了挑河泥。
社里趁农闲修水利,一天五毛钱,两个小伙子去了卖力气。
既然来了就坐会,梅东的知青找出新花生和玉米招呼两人。
说说笑笑正热闹的时候,杨廷榕听到外面有骂人声,越听越觉得骂的是知青,还骂得很难听,小瘟X小骚X的。
她和蒋国欢交换了个视线,往大里说大家都是梅城人,幸运的是她们插队的五一,乡民要和善得多。
梅东的知青坐不住,探出去看了下,进来简单地说了个“冯”
,在座的人顿时视线在杨廷榕和蒋国欢脸上打个转。
这时候走不是,不走又不是。
有看出她俩面色的,解释说那人是王拥军的后娘。
自从他父亲死了,他和后娘处不来,搬到葛斯熙那里。
然后知青点开始不清静,三天两头不是后娘来骂人,就是弟弟妹妹来要钱,大家看在葛斯熙的份上不和她多计较。
“拥军跟着葛斯熙去了几次你们那里,她不理解天下知青是一家的感情,以为男男女女见面肯定在搞对象。
所以,听说五一来了两个女知青,连忙赶过来骂人。
你们别担心,我们已经有人去叫拥军了。”
果然又坐了会,她们隔窗看见葛斯熙和王拥军。
河泥的担子,一担一百多斤,是重体力活。
两人黑呼呼的老棉袄里毛衣都没穿,只穿着汗衫,仍然满头大汗。
可惜王拥军的后娘今天要闹大,听到他俩的劝说后不但没收敛,反而折腾得更凶。
王拥军本想拉她回家,她却借势躺倒在地一边打滚一边哭喊,口口声声叫道,“老头子,快点从地下爬起来看啊!
你一去你儿子不认我了,亏我在他小时候还带过他!”
类似场面,杨廷榕和蒋国欢在五一大队也见过,婆婆和媳妇闹矛盾时经常会闹架,互相数落对方的不是,势均力敌。
但现在一方是王拥军,他木讷得不知如何是好,满场只听见后娘的沙哑嗓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