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书名:70年代爱情纪录
作者:三十三
==================
☆、第一章漏夜回家
1969年1月3日,杨廷榕得到消息时已经是傍晚。
她不敢耽搁,急急忙忙往城里赶。
西边的太阳已经下山,天空中浮了只半透明的凸月,田野和河流被淡灰色的暮气笼罩着。
干净冬至邋遢年,从冬至那天起一直晴天,春节多半要下雨。
北风呼啦啦吹过,土路上没遮没挡,杨廷榕的脸被冻麻了。
她合掌拢住口鼻,用力哈了几口气,才略微恢复些知觉。
脚走热了,长冻疮的几处争先恐后地发痒,她虽然强忍住不去想,可痒意还是不由控制地弥漫开来。
为了赶路,她穿的是双解放鞋,踩到石子时薄薄的鞋底抗不住震动,脚又痛又痒,密密的睫毛上不知不觉挂上了泪花。
杨廷榕今年19岁,下乡快两年,这条路她早已走惯。
但今天不一样,因为心里有事,仿佛总也走不到头似。
天黑在一瞬间,前一步还看得清脚下的路,下一步已伸手不见五指。
她打开临时借来的手电筒,电池快没电了,微弱的光柱照不清路面,只能一脚高一脚低往前走。
杨家本来是诗礼人家,祖先做过翰林编修,但到杨廷榕父亲辈上出了两个军人。
一个是杨廷榕的大伯,作为热血少年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一路升迁到少将。
杨廷榕的父亲杨鸿生跟在大哥后面,却受不得苦,在黄埔只呆了几个月,凭兄长的关系做了管军需的少校。
解放前夕杨家两老不肯离乡背井,杨廷榕伯父不敢不走,杨鸿生带着家小从甘肃赶回江南,守在父母身边,理所当然成了“历史□”
。
杨廷榕顶着黑五类子女的名号渐渐长大,挨到初中毕业,终于被“不能培养阶级敌人的子女”
的原因拒之于学校和单位的门外。
她既不能读书,又不能就业,没有收入却要吃饭。
而且家里的房子被没收做了管委会办公室,老老小小全挤在原先的一间厢房里,上山下乡开了头后她报了名。
去北大荒和新疆是军团编制,有衣穿有粮发,杨廷榕成分不好轮不上,被安排在就近农村接受再教育。
杨廷榕在广袤的土地上抽条长大,但黑暗和孤独仍然是每个少女都害怕的事。
她越走越快,甚至小跑,两条长辫子拍打在背上,刘海被汗打湿了,湿漉漉地粘在额头。
直到远远看见城里的标志性建筑物-汽车总站,她才松了口气,顿时感觉到腿肚处的酸痛直钻心里。
杨廷榕咬住下唇往前走,但左小腿抽筋了。
她只好停下,半蹲着用力拍打几下,等待僵硬的肌肉恢复正常。
末班车是下午三点三刻,这时汽车站早已停止运载,周围黑灯瞎火,杨廷榕暗暗懊恼,早知道还是应该让好友蒋国欢陪自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