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实上,小景在赵某人面前提名,当然有他书生意气啊重名啊的一面,自古文人皆爱名,因为这是从孔夫子孟夫子那里流传下来的圣人言语,读圣人书,习圣人言语,并奉之为圭臬,这不是错处,因为他们不是今人,没有人告诉他们“我们认为以下观点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受的教育里,从来就没有民主啊自由啊也没有暗黑啊政治这样的东西,儒家的教育,教的是另一些东西;还有一方面,是有些话他不必和赵某人反复提起,诸如改朝换代之下,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这些话小景不是不能说不会说,而是对这样关系的两个人来说,这些话完全不必要。
我选择让小景提“名”
,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比较私人的:我还是觉得,爱惜名誉,是非常珍贵的品德,这和汲汲此道大有区别。
纯臣是个很重的话题,在此我继续转贴我在别处回的帖子。
“纯臣贰臣,最好是能作为中性词存在的。
司马光盛赞冯道,凡事也是各有立场。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老庄的绝圣弃智……先人的各种思想,都是各有所长的。
我一直反对评判其中高下的,我们沿着前人的脚步一直向前走到如今,回头去看又要试图去为这个分高下,我个人是觉得比较的远了。
为君,或是为社稷,为名,或是为权,这个都是相当难以界定的。
小景在名上挣脱不开,并不表示他并不为民,而汲汲于名;正如赵某人为权,也不表示他只为一己之私,视苍生为刍狗……在名利之上,他们有的是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坚信可以结束这个乱世,创建出一个更好更和平的时代。
是这个理想使他们走到现在。
我个人的观点是,请不要因为更喜欢小景一点就把赵某人踩的一文不值,也不要因为偏心赵某人而质疑小景。
在理想和信仰面前,也没有人是纯粹的,哪怕小景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死,并不代表他没有在意的东西。
请不要以今人的眼光和价值观来评论衡量过去人们的信仰与坚持。
嗯,顺带提一下,我觉得中国古代的文人,基本上还是逐渐被灌输一个思想,为君,则是为民,要更好的为民,则要多为上位的君王考虑……这个也许是和中国历来的从贤思想有关,但是渐渐的,却因为君主集权而变样了。
汉晋春秋里说,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忠臣死王命;当年小景病重的时候问李云萝,倘若如有一日,改朝换代,她如何做。
李云萝给的答案是,如果只有她一个人,她或许就可死了,但是她也有了需要承担的责任,死不了。
所以所谓春秋之义,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的崇敬的原因。
春秋里,左传里,寥寥数字写完人的一生,诺死,则死。
或许有犹豫不忍,或许有难舍难弃,却均在决意赴死之前统统沉淀处理好,所有的属于情的部分已然舍弃,剩下的就是毅然而死。
虽然文字寥寥,但我始终尊敬不已。”
嗯,关于这些复杂问题的一些看法我暂时先写到这里好了。
还是那句话,知道我坛子地址的诸位美人们,有意见可以去那里,脉脉恭候;不知道那个荒凉地方的朋友,也欢迎诸位把意见留下这里,思辩绝对是大有益处的,无论立场,无关正确与否。
这个五一在家里整书,把为写《有所思》而翻查过的资料又重新拿出来,但是这次只是草草翻了翻目录之类,几眼掠过。
不知不觉居然就看了一个上午,我这才惊觉为了这篇文我到底找了多少东西。
有所思的架空肯定还是有错误,我很遗憾,觉得辜负了这些书,我没有把它们更完美地用起来。
将来,我再写这些和架空历史或者真实历史的时候,我希望我能够进步。
暂时就记到这里,非常感谢诸位一路一再的陪伴和指导。
谢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