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谈过后,刘昀离开营帐,迎面碰上太原郡的门下督官,董昭。
“明公。”
董昭行了个完整的礼节,一揖到底,“臣欲进谏。”
九年前,董昭离开袁绍,在前往长安的途中被张扬截下,自此做了张扬帐下的一名郡官。
并州归降后,张扬帐下的官员都改认陈国为主,在对抗胡人的行动中提供了许多帮助。
刘昀认得董昭,见他拦下自己,还行此大礼,当即扶了一把。
“公仁但说无妨。”
“海内鼎沸,胡人作乱,上至士人,下至黔首,皆惶惶不安。”
董昭没有起身,坚持将礼行完,这才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刘昀,
“臣,恳请主公,顺应天命,登阶称帝。”
刘昀扶着董昭的手,微微一顿。
棉服等物
刘昀怎么也没想到,董昭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劝自己称帝。
想到史书上的董昭也是劝曹操称公的第一人,刘昀的心情颇有些微妙。
他很快便整理了心情,反问对方:“何以称帝?”
“安抚民心、凝聚华夏,此为其一。”
董昭不慌不忙地应答,铿锵有力,“名正言顺、统御各部,此为其二。”
说完,董昭顿了一顿,往长安的方向拱了拱手,“平息纷争、兴复汉室,此为其三。
告慰先帝、鼓舞众臣,此为其四。”
越是阐述,董昭的语气便愈加激昂,“现今,殿下统御九大州,已成霸主之势。
此时正是称帝的最佳良机。”
刘昀淡声道:“我父尚在,岂有父在而立子的道理?”
“先帝夭亡,未留子嗣。
殿下称帝,便可继任顺帝之大宗。”
大宗优先于小宗,若继承大位,刘韵先是大宗皇帝,其次才是陈王之子。
董昭此人亦颇为圆滑,知道前两任皇帝不靠谱,便略过桓帝灵帝,往相对开明的汉顺帝身上引。
但是这种细节拉满的追捧并不能取悦刘韵。
“公仁之意,我已知晓。
如今天下未定,胡族为患,一切当以御敌为主。”
这便是委婉地推拒了。
董昭闻言,没有再做纠缠,行了一礼,缓缓退下。
他倒没有什么失望疑惑的情绪,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讲究仪礼与谦逊,就连让位这件小事都能做到“三让三却”
,更不用说称帝这种大事。
董昭以为刘昀就是按照惯例,谦逊地退让一下,他并不知道,刘昀是真的对称帝没什么想法。
但他也明白,社会体制并非一朝一夕便可推翻。
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这个世界的科技进程得到加速,但如今的生产力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跳跃,没有办法执行太过超前的政体。
凭借他这些年的表现,加上捣鼓出的东西,如果不称帝,反而容易招致祸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