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范增建议项羽设置一场鸿门的宴席,准备除掉刘邦,让其命丧于此。
不过,项羽的将领之一,项伯,在得到将要攻击刘邦的消息后,心里很忧虑张良的安全。
因为张良不仅对他有救命之恩,更是亲密无间的知音好友,项伯无法眼睁睁看他遇险。
得知这一情况,项伯立刻夜行千里,来到刘邦所在的营地,找到张良商量对策。
项伯起初的想法是与张良一同逃离,避免无谓牺牲,可是张良拒绝了,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绝对不可能撇下主人自行离去。
无奈,只好把实情全盘托付给刘邦知道。
听到这样的故事梗概,嬴政频频点头称赏:“虽说他们在助纣为虐、联手我们秦朝,但张良的忠诚之心我是完全认同的。”
纵使张良走到了反对秦国的一面,但是赢政理解了事态。
那时的秦并非由自己掌控的政权,而是被秦二世胡亥以及赵高等人操控,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化。
尽管张良加入秦朝的力量,但他在某些情境下如此表态也可以理解,毕竟局势变化了这么多。
“刘邦听到风声后,难免会手忙脚乱,而张良镇静自若地邀请项伯过来见他。
刘邦主动与项伯亲近,并声称进入关中之后,一切都井然有序,登记官民和封锁财宝,只等待项羽的到来来接任一切!”
项伯被说动,告知刘邦:“你要及时前往鸿门自省,不然的话,若项羽的大队开走,你可能就难逃一劫。”
赢政严肃道,“这位项伯是个无法信任的人。
作为对手,竟然有这样的心思。
假如他真的是本宫的人,定会立刻处置!”
嬴政这话倒是说得有道理。
倘若没有项伯提前通风报信,那么刘邦很可能坐的是自己的江山,而非项羽的,况且如果没项伯的存在,刘邦就死定了。
甚至连可以影响华夏历史走向的小人物都能有所作为,像是这个项伯为了所谓的私交牵绊,而项羽也是如此。
毕竟,在宴会在鸿门的安排里,项羽其实可以轻而易举消灭刘邦,但在最后时刻,还是忍住下了决定。
这父子俩,都是些讲究“忠诚”
与“仁慈”
的人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