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没关严,这些挂“红联”
牌子的人,正在讨论向阳院大战的结果,“机关枪都上了,有个女人肚肠被打了出来,也不知道被谁拉下裤子,大冬天光脱脱躺在大街上,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后来一个老阿姨受不了,帮她盖住了送去医院。”
杨廷榕皱了皱眉头,在踏进家门时迅速恢复到平板的表情。
她尽量轻而快地走过通道,闪进后厢房,果然父亲已经回来,正守在杨廷薇床边给她喂开水。
杨廷榕发现他脸上没有新伤,高兴地祝愿所有的小将们赶紧去狗咬狗,那就没空折腾别人了。
杨鸿生看长女回来,提起的一颗心才放下,小声地说,“你趁早回乡下吧,别留这里。”
杨家向来娇惯女儿,两个女儿小的时候他不舍得骂;再长大些他觉得对不起她们,害她们受苦;到杨廷榕去插队,他的父爱倾注在幼女身上,和长女说话总带着商量的语气。
杨廷榕一边给妹妹喂药,一边对父亲说,“帮薇薇弄好报到的事我就走,反正现在田里没活了,天天也是学习报纸。”
杨鸿生听见学习两字,眼睛发直,“你还是走吧,小心别人说你态度不端正,给你戴帽子。”
杨廷榕知道父亲是惊弓之鸟,安慰道,“乡下比城里好,大队书记说了,不许村民欺负知识青年,要拿我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
有件事她没告诉父亲,她、蒋国欢,还有钱贵芳,三个小姐妹结拜了,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被杨鸿生知道,肯定又要害怕,因为结拜是腐朽的一套,属于被批的旧思想。
杨廷榕每次回家,都能看到环境对父亲的影响,他从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人,慢慢变成说话嚓嚓作响,弯腰缩颈的小老头,而且每讲一句话,就要左看右看,生怕被人听去,以后哪天抖出来成为罪证。
她放下水杯,“爸爸你大清早就起来了,快休息会,我去弄东西给你们吃。”
两天后杨廷榕回大队,她和蒋国欢住一间房,被好朋友夜审了,“你回去才几天,在哪认识的小青年?”
原来葛斯熙来找过她,骑自行车来的。
蒋国欢激动地说,“自行车啊!
而且他自己去买材料,自己拼装的,多么能干的人。”
杨廷榕用手肘推推她,“他家是地主。”
蒋国欢立马蔫了,“你说是不是真的有臭味相投这回事,为什么我瞧得上的人都出身不好…包括你也是,唉。”
杨廷榕笑道,“明天我去告诉贵芳,你瞧不上她。”
钱贵芳家是贫下中农。
蒋国欢呸了声,“她哪是真正的贫下中农,还不是她爷爷又抽大烟又赌钱,把家给败光了,反而排成分时落个好。
像我多倒霉,老头子有一条街,几辈子吃喝不完,偏偏讲究克勤克俭,不是节日家里不进整块的肉整条的鱼,到头来全部充公,什么福也没享到。”
杨廷榕小声说,“好歹公私合营那会你爸还风光过一阵,哪像我家才惨,破四旧,被别人冲进来把整盒借据烧个精光,从此一件件家具搬出去当掉换饭吃。
不过你不知道,这次我回去遇到保皇派和造反派混战,死了24个人,大半是不相干的路人。
人啊,只有活着才是人,死了就没了。”
她想起自家的大哥,沉默下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