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地想起什么,又转身坐回椅子上,高声换来了李德全。
李德全闻声急急而入,却见当今圣上端坐在御案一侧,垂着眼,面含三分笑意。
不知皇上此番又会交给自己怎样艰巨的任务,便叩首低低问道:“皇上有何吩咐?”
“顺天府的乡试,这两日应当有结果了罢?”
玄烨垂眼将书卷翻开一页,似是漫不经心地问道。
“这……”
李德全想了想道,“奴才所记若是未有差池,往年几位主试的大人阅卷完毕,大抵正是在此间左右。”
玄烨低低地“嗯”
了一声,却又低下头看向书卷,默然无语。
李德全在一旁立了半晌,以为皇上看得太过投入,已经忘记了自己仍在这里,正打算悄悄告退,却忽闻他再度开口。
“今年的主试官是徐乾学、蔡启樽二人罢?”
玄烨头也不抬地问出口后,却又不待李德全作答,便抬起头径自道,“李德全,去一趟礼部,找他二人将今年乡试的试卷以及入围名册带来,朕想看看。”
李德全“嗻”
了一声,即刻退出奔礼部而去。
未多久,便带着玄烨所需之物返还。
玄烨吩咐李德全下去之后,将名册拿在手中慢慢展开,目光自上而下一一扫过,终于在中间靠前的位子看到了那个名字,不觉轻轻一笑。
明珠这儿子,果真并非只会吟诗作赋而已。
皆言他天资过人,才智超群,如今看来亦不是虚言。
玄烨如是想着,慢慢随即又转而在考卷之中找出容若的那一份。
大清的科举,历来大都十分看重时务策一科。
则很大程度上,以一人对时政之见解是否精当,来作为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今年的顺天府乡试,亦不例外。
由于撤藩一事日益被提上日程,经玄烨的着意提点,今年时务论的出题,便是立论削藩的利弊。
玄烨对此事尤其有自己的考量。
虽然他自己心中明了,“三藩”
不撤,大清的基业便无法真正地稳固无虞,但纵观朝野,近些时候,却实是主和之声占优。
自己之所以一直未在朝中正式商议削藩一事,一来是有意静观形势之变,否则若此刻贸然下令,只怕倒会将那三人逼反。
相较之下,以“三藩”
势力之大,自己亦没有十成把握制胜。
而二来,则是伺机各方搜罗支持撤藩的人才,好留之为自己所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