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书法向来是从临帖开始,强调获取古人的书写技能,乍一眼似乎并不需要老师,可事实上,绘画初期需要培养的是想象力,对老师的要求不高,书法则恰恰相反。
临帖是一个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只有理解古人如何落笔、如何运笔、如何收笔,才能体悟书法的心得与真谛。
纵观两千年书法史,正草隶篆各有所长,名家数不胜数,所以在什么阶段临什么、怎么临,对一个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选择,甚至可能影响一生。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修为。
越是从零开始,越需要一个好老师进行正确的观念指导,大多数老师在指导学生时,都会以楷书入门,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
然而,黄珣教晏初水临帖却是从隶书开始。
八岁的孩子握笔都不稳,想写好隶书是不可能的事,可他偏偏这样教,目的是为了正手脚,学写字,就得先学会横平竖直。
没过一年,黄珣又让晏初水写草书,他那时候字都认不全,更何况是潦草如天书的草书,只能对着字帖描摹,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符。
黄珣的理由是,写草书可以感受笔画的连贯性,一笔的开头即是上一笔的结尾,书法写作是一气呵成的,是不可断裂的。
等这两样学完,才轮到楷书。
至此,晏初水学楷书时,对字体的结构与笔意的连贯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进步神速。
黄珣生平酷爱临帖,在他看来,临摹是一件不能间断的事,常临常新,晏初水跟着他多年,几乎也做到了“遍临”
的程度。
他记得,黄老师常说一句话——
“艺术家可以有所长,但绝不能仅有所长,单一是最大的死亡。”
八年的时光,他从孩童长成少年,从朦朦胧胧的,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专长,黄珣授予他的学识难以计数,而更多的,是厚望。
付出过心血,就会有期盼,人之常情。
而被期盼的人如果不能回报这份厚望,便会心中有愧。
他没有在黄珣生命的最后一程来送行、来吊唁,这在艺术圈的师承关系中是非常恶劣的行为,等同于忘恩负义,等同于白眼狼。
他一直都知道的。
可他没有办法来。
他伸出右手,指尖抚过墓碑上鲜红的名字,他低声说:“黄老师,你不会想见到我的……”
无论是当初一走了之的他,还是如今狼狈归来的他。
都毫无颜面。
因为,他不写书法了。
第六十五章救命之恩
PART65
三分天注定,九十七分靠强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