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来这里上班不久,我就研究这个老是卡住的机器,心想要怎么调试才能更好的运行?因为光擦拭肯定不够。
后来看见技工领班把线头子外面切除一截,但实际上没有效果。
我有次懒得频繁的去找他,自己切除外面的一小截。
结果被他侧面走过来一吼,吓得我一跳!
厂里有规定:操作人员不可以私自调试。
所以我得去找他们。
这个机器我还是记得的,外貌什么的都还蛮有印象,是生产继电器上面的某个零部件。
把料先倒进一个能够抖动的盘子里,与当初磨片的抖动送料原理是一样的。
自动环节是一个大转盘,转盘当中又均匀的分布六个小环节,说是小环节不可小觑!
每个环节进行的内容都不一样,具体虽然有印象但这里不细细描述了。
每个环节都很精密,稍有些微差池,都不会到位,要么形成次品,要么老是卡住。
原先教我的都是些基本操作,没有其他的,实际上就是这样卡卡停停,也就是他们当初的产量了。
我也问过多次,他们的说法无非就是:“我们之前也就这么多,还不是一样?五六千可以啦!
还要多少?”
“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用心!”
我竟如此说。
小白一听,看着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他还是忍不住,脸色一拉下来,对我骂道:“你这样说的话……就太……”
我当时坐着的,反不以为意。
不过自己脸上烫,自知话语不对。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证明我这个人有着过硬的工作能力,我相信这区区一座设备机器不可能在我的头脑之上。
看官,这又是一种底气和鼓舞,并非无根底的夜郎自大。
开始自己研究和调试机器,这个时间大概是来四川半个月后,所以我很快就开始自己调试机器。
这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我手动测试的时候,仔细观察产品的压合,找出隐患所在。
();() 有一道工序是需要把一个有孔的铜片准确无误的压合到另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小细件上面去。
由于东西没指纹大,所以精密程度非常高,一点点不合拍都会造成次品。
我分析了前因后果,这个结论知道今天我认为都有参考价值,值得自动化生产线借鉴。
即:①,这个产品本身不能用某种手段使它变得更适合作业,因为产品的外观性质不能为了适应生产而改变,只能是生产过程适应产品生产的需要;②,而设备的基本结构从设计的初衷来看,又都是不可缺失的,因此不能拆,最好也不要改变其运行过程,所以设备只能往调试和保养的方向努力;③,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有三种力发挥着影响力,一种是转盘旋转的力,一种是上下压合的力,还有一种力就是震动。
震动是最后一道还是两道工序,前四道工序都是圆形转动的力和上下压合的力在协同配合发挥作用。
这震动的力哪怕非常轻微,不能不加以通盘考虑。
那么,在不考虑对设备本身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改变的话,要增进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我就需要一个最佳调试方案或者调试到最佳力度。
这个思路虽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理想中的产能,但是基本方向完全正确,后面的大胆创新正是基于这个思路。
我一生中,应该还是首次把自己的头脑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研究当中。
回想起来,当时的思路比上面文字写的还要精彩。
我对的,我对机器加以改进的方向找对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