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的书籍很多,但甄宓却发现刘琮经常看的,只有那么几卷,好奇之下,她便跟着翻阅。
原本在她看来,刘琮定然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可现在才发现,刘琮原来也是读书的。
只是他读的书不是儒家学说,而是法家和墨子的书多一些。
对此甄宓有些不解,或许这只是刘琮的爱好?然而当她无意中看到刘琮写的批注之后,才发现刘琮不仅仅是看书那么简单。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怀着这样的好奇,甄宓对于旁人谈论刘琮的话,便从最初的抗拒,变的认真倾听起来。
不过牧守府里的侍女也好,粗使婆子也罢,毕竟见识少,说起二公子,无非是那些人尽皆知的事,而且还专捡好的说。
甄宓听了,反倒有些疑惑,他有这么好?
及至后来认识了赵云的妻子张氏,甄宓才从她那里知道了许多关于南阳的事情。
张氏前几年随父母亲族自河北避难到了南阳,正赶上刘琮就任南阳太守,开始推行新政。
那一年夏天还遭遇了蝗灾,若是在别处,只怕又要饿死不少人,可在南阳却因刘琮调集了许多粮食赈灾,同时派军队帮助灭蝗,使得此次受灾之后,南阳郡没有像往年和别处那样,产生大面积的饥馑饿殍。
因同为河北人的缘故,甄宓很快便与张氏亲近起来,她虽然没有直接问起过关于刘琮的事,但从张氏口中,还是听说了许多令她颇为意外的事情。
“听我夫君说,前次兵围许都的时候军中有个司马,因克扣部下的口粮被告发之后,被都督下令砍了脑袋。
要说这都督心肠也真够硬的,据说那司马是很早就跟随他,做过他的亲卫的。”
张氏说着,叹了口气:“不过我夫君说,都督杀了这人之后,又让人将其好生安葬,还派人给他家里送了一批粮食,原来那人家中人口太多,粮食早就不够吃了。”
“那后来呢?”
甄宓鬼使神差的追问道,她隐隐觉得,此事当不会就这样结束。
然而为什么会这么想,她却也说不出来,只是女性特有的直觉罢了。
张氏凝神想了想,笑道:“你不说,我还差点忘记了。
我夫君说后来都督又收了那人的弟弟做亲卫,如今一直跟在他身边。
说起来,上一次都督回来时,就带的有他。”
亲卫什么的,甄宓身在内院自然是无法见到,只是她无法想象,杀了人家的哥哥,还用弟弟做亲卫随时留在身边,难道他就不怕吗?
这样的疑问甄宓自然不会问出口,而且看张氏的神态,仿佛对这种事觉得很寻常,并不特别担心似的。
甄宓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命运的改变,就是因为张氏当初那一句话。
其实张氏对于甄宓的心思,多少也有些了然。
毕竟是富贵人家的女儿,突然就被人强行接到这千里之外的异乡,能对刘琮有好感才怪呢。
也因此她才会主动寻上门,时常来找甄宓说话。
从张氏的口中,甄宓了解到南阳郡的流民是怎样被官府组织起来屯田,从而熬过了那些可怕的天灾。
非但如此,那些因为家中贫困而请不起先生的孩子,还有了官办的学校,据说在这种学校在南阳每个县城里都有,在校中的先生有不少还是非常有名的名士。
至于修建水利,兴建道路这些事,更是因为对百姓有许多好处,而被张氏赞不绝口。
这些事,都是他一力促成的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