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黑色淤泥莲藕看着脏兮兮的,让人一度怀疑它能不能吃,直到把它冲洗干净了切开,白白的藕片还泛着粉色,很是可爱。
[“湖北产藕,湖北人更会吃藕……”
洁白的藕去皮切成连刀片,往里塞上和好的肉馅,在挂上面糊温油下锅炸至金黄,就是湖北藕夹。
]
幸运观众发出弹幕:主播,我是xx人,我们这里也有这道菜,但是叫藕合。
另一个弹幕紧接着也来了:我们xxx也有,我们这里叫欧酿。
后面还有:我们xxx是叫藕饼!
有人注意到,在这方面能发送弹幕和主播聊上的,多半都是明清的。
除了距离近,饮食习惯差别还没那么大的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更高点,至少除了味精的其他调味料都区别不大。
朝代比较早的吃货们惋惜不已,他们还是生产力太匮乏了,酱油拌饭的味道都吃不到。
后面挖藕人的聊天片段,是最让劳动者们感同身受的。
[挖藕人不是本地人,是不同地方过来的,因为工作而聚集到一起。
他们知道这是辛苦活,一天下来腰酸腿酸胳膊酸,但是为了挣钱,他们愿意干这项苦活。
夜晚,他们在一个小灯照明的屋子里吃饭,从干活的辛苦说道自己的家庭,第二天再清早起来去工作。
拿起藕的他们笑的干净淳朴,心愿也只是希望藕买的价格高点,能多挣几个钱;他们喜欢寒冷的天气,也只是因为天气冷了,大家会买藕炖汤,藕会涨价。
]
他们的笑容镜头看的小小很有感触,让每天也忙于生计的其他普通人观众也看的滋味莫名。
辛苦当然辛苦,后人挖藕和自己种田都是卖力气的工作,挖藕的片段他们看的很能感同身受。
有区别的是他们身上没什么高额赋税,也没有徭役,努力挣钱能养活自己和家庭,怎么样都轮不到饿不下去卖儿卖女。
所以他们会累,但拿起一整段的莲藕也能笑的开心。
而封建社会的上层人士,没想到一个讲美食的视频都能给他们一刀。
再怎么有生产力的差距,不同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差异是存在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