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年,咳嗽了一个冬天,烟没法抽了,顺势戒了。”
“你家大丫头最近忙不忙?”
李和最终放不下的还是招娣。
“去淮滨了,过几天才能回来吧。”
吴老西叹口气道,“太要强了,也成老大难了。”
方圆几十里地找找,还有谁家的姑娘像她这个年纪没有开亲的?
吴老西跟着也瞅。
“进来坐。”
李和抬眼见到了吴驼子拉着一个小姑娘进来了。
小姑娘一只手被驼子牵着,一只手塞在嘴里,躲在驼子后面,好像有点怕人,“吴悠是吧?”
这名字还是他给起的呢,他只能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那么个可怜的小生命,居然都长这么大了。
“喊大伯。”
吴驼子把吴悠的手从嘴里打下来,叮嘱她喊人。
“大伯。”
吴悠怯生生的喊了,她看到李柯的时候眼睛一亮,挣脱了吴驼子的手,凑到李柯跟前了,还帮着剥豆子。
李和招呼他们进屋,然后一人给泡了一杯茶。
不一会儿,刘大壮和陈永强等人都来了。
李志爷俩也来了。
“比你爸还高了。”
李和一时想不起来这孩子的名字了。
李志提醒道,“大昂,跟你叔晚上多喝,没你叔,你读个狗屁书。”
他也一直感念李和借钱给他让孩子读书。
“孩子自己争气罢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李和才清楚叫李昂,“坐,你在哪读书呢?”
“郑大。”
李昂很腼腆。
李和笑着道,“有出息。”
后来实行211大学工程,郑大成为了荷兰唯一的一所211院校,还是因为“一省一校”
的布局才进的。
甚至连一所985院校都没有!
俗话说,“政策是火车头”
,有了政策的导向,发展会大大加快。
作为一个落后地区,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作为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原地带,作为民族传承的祖根之乡,荷兰理应得到更多的政策眷顾。
看到的反而是政策的冷淡。
荷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但荷兰做出的贡献和国家给荷兰的政策倾斜不成比例。
解放后,占全国人口十三分之一的荷兰一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唯一能拿出的手的焦作工学院还被搬迁到了首都和徐州,改成了中国矿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