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之于性,性理完全;问之于心,心德了明;修之于身,身无不修;齐之于家,家无不齐;治之于国,国无不治;平之于天下,天下无不平矣。
故曰“无为而无不为”
。
今日修行之人,果能反省克己,修心消业,损之又损,损去后天妄思妄欲,复归先天无思无欲,向父母未生前求实际,从五行不到处觅宗根;知无名天地之始,守有名万物之母。
如此,则“无为”
之中,自有天地善应不测之妙;“无不为”
之中,自有与万物感而遂通之机。
动中之静,未尝不是“无为”
;静中之动,未尝不是“无不为”
。
“为”
到此等天地,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体,即天地之体。
修道至此,自然神妙莫测,变化无方;聚时则有,散时则无;欲一则一,欲万得万;日月星辰,随我运转;风云雷雨,运于掌间。
我与天地自然合一,“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
。
则天地之造化,未尝不由乎我!
看经者至此,当深会其义。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
,“取”
,即是治,摄化的意思。
并非心欲得、力所取之意。
若以“取而欲得”
解义,就是大失经文本旨。
上文所言“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可知为道者,若不得“无为”
之理,即不能有“日损”
之妙。
为学者若不得“无为”
之理,不能有“日益”
之学。
“损”
者,就是以无为之理,取之于道;“益”
者,则是以无为之理,取之于学。
为道为学,尚且以无为而“取”
;以有为取之一物,尚且不能久得,更何况于取天下,岂可不无为乎!
“常以无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