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自负将成为他走向失败的导火索。
二、长平之战的背景
1秦赵局势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将领们勇猛善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秦国的统治者秦昭襄王野心勃勃,渴望统一六国,成为天下的霸主。
而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赵国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战斗力不容小觑。
赵国的统治者赵孝成王也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希望能够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上党地区位于秦赵两国的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国为了夺取上党,进而攻打赵国,派出了大军进攻韩国。
韩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只好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
然而,上党地区的百姓却不愿意归附秦国,他们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接受了上党的归附,这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打赵国,以夺取上党地区。
2前期对峙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派老将廉颇率领大军抵御秦军。
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他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
秦军多次挑战,但廉颇始终不为所动。
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只好改变策略,他们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胆小怕事,不敢出战,而秦国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对廉颇产生了不满。
他认为廉颇年老怯战,不能胜任统帅之职,于是决定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的这个决定,不仅是对廉颇的不信任,更是对赵国命运的一次赌博。
他希望赵括能够带领赵军击败秦军,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将给赵国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三、赵括上任
1廉颇之策与赵王不满
廉颇的坚守策略在战争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