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心中叹息,自己终究是高看了房俊,不过想想也能理解,房俊毕竟年纪还小,虽然马上就要行冠礼了,可没行冠礼之前,那就还是个孩子。
增开税收这种事,实属下下之策。
大唐能有今日的繁荣景象,靠的就是减免赋税,减免徭役。
一旦增开税收,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的生活苦,谁还会心向大唐?
所以,增开税收,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失了民心。
房俊是没管李世民怎么想,他一边思索着,一边说着,“现在大唐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农耕。”
大唐的税收政策,是李渊在位的时候颁布的,叫做‘租调庸’。
租,指的是种地的,按南方农作物不同区分,北方缴纳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谷,每丁3石,稻谷碾成米大约2石。
为什么这样征收呢?粟米耐存储,可以存8、9年,大米很容易坏,稻谷存储的时间长,所以北方直接向百姓征粟米,南方则征稻谷。
调,指的是特产类的,比如桑蚕区输绫、绢、絁共2丈,产麻区输布25丈、麻3斤等等。
庸,指的是服役,成年男丁需要每年为国服役20天,但可以用绢抵,每天3尺,所以叫做庸。
除此之外,大唐还收地税,类似隋朝的义仓,以救济灾荒名义征收的税种,百姓按照每亩2升的标准交税,属于资产税性质。
“虽然在大唐,农民的占比最大,可农民也是大唐最穷的一批人。
。
。
朝廷不应该只想着从农民的饭碗里往外抠钱!”
李世民皱了皱眉,“你说的增开税收,不是增加各项税收的标准?”
“当然不是!”
房俊摇头说道,“农民本来就没钱,增加原有的税收标准,那不就是逼着农民卖儿卖女,逼着农民造反吗?”
“我说的增开税收,是指开收商税!”
“开收商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