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目的”
,又从何而来呢?
关于这“目的”
,以前,我和徐海韬徐大哥听从赵仲儒的建议,参加科考。
那时候,我们的目的,应该就是,只要有了科举上的功名,一切都好商量,一切都好办。
只是,结果呢?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
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闪过这样的念头:朝廷下诏废除科举,也是一件好事情吧?办新式教育,学一下列强什么的,这种话语,都较为宽泛,一时看不清楚。
不过,对于徐海韬来说,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吧?至少,科举都没有了,我生父自然就不可能再拿科考来要挟他了。
因为,不是我不想考,而是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试了。
那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是不是也要重新掂量一番了呢?再说,在这样的一句话里,那“读书”
,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圣贤书,也就是孔孟之道了。
也不是说这种书不能读,而是,它们也只是书籍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因此,时代在变化,在读书方面,也不能僵守老教条了。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一些事情,我算是弄清楚的了。
只是,就算是弄清楚了,又能怎样呢?
在跟我交谈的时候,我父亲赵仲儒,也对我说起,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颇感歉疚的。
只是,光是“歉疚”
,又有什么用呢?知晓结果之后,再反过来看,留给徐海韬的,其实只有一次机会。
是啊,那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之类的说法,毕竟只是极少数,听听就好,不可太当真。
真实的情形则是,很多的人,都是要经过好几次,甚至是几十次,才获得成功的。
就像那一部“儒林外史”
,那个叫范进什么的,考了二三十次,才勉强中举。
当然,有些人会不以为然,觉得那不过是小说,有虚构夸张的成分。
其实呢,现实中的情形,只会比小说更严峻、更无情:那些考了一辈子,一直都没能进学的童生,比比皆是。
要求某个人一考就中,那是不现实的。
对此,我自然也就不会去苛求徐海韬!
徐海韬再怎么说,埋头苦读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左右。
这么短的时间,要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确实是不太现实的。
或许,在这件事情上,赵仲儒也没有太大的过错?
一开始,他也不知晓,科考这件事情,会很快就走到尽头。
既然不能未卜先知,我又能再多说什么呢?当然,他也曾经想过,要将我说给巡抚的侄儿。
在这件事情上,他表现出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一面。
不过,最后,是昭灵妹子替代我,去走了这么一趟。
如此说来,父亲在这件事情上,也不算太离谱吧?
那样的一些往事,再纠缠下去,也没多大意思了。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为当事人之一,就是到了这一刻,徐海韬就还没有露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