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诗馆披红挂彩,热闹非凡。
从翰林院调拨过来的三十名胥吏已经入驻干活,各司其职,虽然大部分都是打扫卫生、沏茶倒水的闲职,但毕竟是吃皇粮的工作。
被李瑛任命为“馆长”
的李白换了一身新衣服,梳的发髻整齐锃亮,与崔颢忙前忙后的招呼客人。
有李白坐镇,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都来祝贺,翰林院里的几个大佬也联袂而来,企图试试诗馆的水平。
相比于满脸风光的李白,李瑛则有些索然无味。
毕竟彼此的高度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
李白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在提高名声的同时,获得个一官半职,这样也算是功成名就。
但李瑛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诗馆多认识一些有才之士,提高自己的名声,并侧面打探朝堂上的动静,争取早日逃出长安,外放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
到了晌午时分,早朝散去。
御史大夫李适之、秘书监贺知章、御史中丞王维等一帮喜欢诗歌的官员也来到诗馆祝贺,与在场的数百文人墨客共襄盛举。
“臣见过太子!”
李适之笑吟吟的拱手施礼,“今儿个散朝时候,听贺监说太子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夸赞微臣饮如长鲸不说,还预言臣将来能够成为丞相?简直是折煞李适之也!”
李瑛笑道:“李卿不必谦虚,你现在的御史大夫一职已经仅次于六部尚书,而且你刚刚到了不惑之年,年富力强,将来必然能够登上相位。”
李适之今年四十三岁,同样出自皇室,而且血缘比李林甫更近一些。
因为李适之是恒山愍王李承乾的孙子,和当朝皇帝李隆基是正儿八经的堂兄弟。
先后历任右卫中郎将、通州刺史、陕州刺史、河南尹,直到去年成为了从三品的御史大夫,算是大唐帝国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