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会儿崔明赫教授带着几名学生抱着资料来到了会议室,资料发到每个人手里。
今天的会议主要是程序算法优化的事情,因为要处理的数据实在是太多了,而超算的时间又是非常宝贵的,哪怕效率有很小的提升,也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班行远把资料翻看了一遍,心里也就有了底。
等会议室每个人都差不多把资料看完后,崔明赫教授让每个人谈了看法。
最后问班行远:“行远教授,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班行远说:“我大概了解了一下。
程序在算法方面确实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意义不是很大,主要是涉及数据格式。
目前的程序,数据都是预处理好的,都是格式化的,一方面通用性很好,而且也便于查错什么的。
如果要优化算法的话,在计算的不同阶段都要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如果通过程序自动处理的话,会非常的繁琐,毕竟数据的来源不同,在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异。
用人工的方式更是不现实。
而且我觉得也不一定非得上超算,个人电脑就足够了。”
会议室的人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班行远,崔明赫教授说:“个人电脑怎么可能呢?用超算算力还紧张得很呢。”
班行远说:“你们听说过分布式计算吗?”
看到大家都摇摇头,班行远解释道:“就好比考试阅卷。
一种方式是我一个人阅卷,每道题目都由我自己判读打分,最后汇总总分。
另一种方式是我把试卷分发下去,在座的每一位负责判读一道题目,分数出来后提交到我这里,我负责汇总。
这两种方式哪种效率更高?”
“当然是后一种。”
班行远接着说:“我看了一下程序要处理的数据的组成。
虽然总的数据量非常非常大,而且会随着时间不断产生新的数据。
但是每次处理的数据都是小块的,并且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不同数据块的处理结果互不关联,而且也没有时间上的要求,谁先谁后都可以。”
班行远停了一下,看到大家都点点头,继续讲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我这里作为服务器,在座的其他人是客户端。
服务器负责分发数据,客户端负责收到服务器分发的数据后进行运算处理并将结果上报服务器,服务器对客户端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算力就由客户端的数量决定,在座的20多个或许不够,但是整个计算机系呢,整个首尔大学呢?在设计程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程序的优先级调低一些,利用学生写作、上网、聊天的空余时间运行,也不会对正常使用电脑产生影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