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第19章(第4页)

德之本体,空虚寂静,本来一事不有,无一物可见。

本来无人无我,更有什么“无以为”

与“有以为”

?上德之人,心如太虚,空空洞洞,湛湛清清。

内不起有为之心,外不见有为之尘,物我同然,内外如一。

法道之安静,来也自然,去也自然,毫无有为雕琢的痕迹。

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之君,只因心性未到圆明境界,故以言为教令,在有为法中着其跟脚。

事事物物,必要思虑周全。

下德之人,其行德是为了自己的名号,惟恐失去行善之机,生怕坏了有德之事,故常以有心去找善行。

这种“有以为”

,必然是愈为愈暗,以至于陷入无明中不能自拔。

有为之为,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永难周全,皆因其德不纯,才有如此的结果。

故曰“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人之所以“有以为”

,是因为其心还未能进入自然无为之妙,德性尚未达到浑全之境,所以便“有以为”

从有心为德,到无心为德,是一个修心的渐变过程。

待到天理渐明,德性渐足之时,“有以为”

必然会逐渐转化为“无以为”

欲修天道,必先修人道,人道圆而天道可成,此乃千古不易之定理。

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人伦所必俱有,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修大道者,无论从何门何法入手,皆不离此五德。

五德遵行,臻(zhēn)于至善,即是功德圆满之时。

诸如历史上岳飞之大忠,舜之大孝,关云长之大义,其人格道德,流芳万古,受后世代代景仰,引为典范,皆是五德具足的表现。

五德在世上虽为老生常谈,但要五德皆备俱圆,却非易事。

先辈有云:“一德达于至善之境,则其余诸德亦随之而完美也。

善以一德为主,而以其余诸德为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佛家常言“万德庄严”

修上德不能只在文字上打转,要深入到核心中去修行。

无论五德也好,万德也好,皆是理性之化象。

自性具足一切上德,所有德行之表现,皆是良知良能的本性显露,而且是自自然然。

修道者行善积德,若是执于有心有为,或是为了图名图报,虽然行德也是益事,并非大错,但因未发自良心自性,而系后天人心所致,便不能达到至善境界。

所以万德虽是名目不同,其实是同一道理。

出自诚心,没有做作,毫不勉强,自自然然的行德,方是天真之独露,才可谓之“上德”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性就是善性,是天性的理性信息,是仁德的自然流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