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除玄览”
,并不是要人昧晦无知,而是要人“明白四达”
,即所谓“知不知”
、“为不为”
,对万事万理洞若观火,了了分明。
修真者进入高层修习,当断灭一切后天之知,进入空境。
了却一切法尘,断除一切玄览,放弃一切后天智识,包括长期形成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统统都要放下,使心境常处于寂然空境之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后天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皆空,唯真性朗照乾坤,自然可以“玄览”
天下万物万事。
这种涤除后天之患,犹如治病,病愈药当止,才能不留瑕疵之病。
“是药三分毒”
。
病愈了还抱着药罐子不放,必有害于心身。
《清静经》云:“心无其心,物无其物。
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又何瑕疵之有?故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以上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直至涤除玄览而无疵,皆是说内养之道已有所成就,便可以转入内圣境界。
如能出而外王,即可转进“同身而异位”
的用世之道。
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乍看起来,非常矛盾。
既然要爱民治国,又要无为;既要担大任,岂是无知无识无为之人可以做到?这在世人看来是,实是不可理解。
即使在上古历史记载中的尧、舜、禹、黄帝,都是天纵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那有一个无知者能担起一国的重任?太上在此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义在七十一章已有答案。
真正的爱民治国,只有在无心无欲、无知无为的境界里才能做到。
这里所指的“无为”
,并非什么事都不作;所说的“无知”
,并非什么知识都没有,而是一种没有私欲妄念,不过多用后天意识的执两用中。
是一种先天大智慧的自然运用,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取裁,而不是个人主观的独断。
所谓“知不知”
,就是天下事无所不知,但却知而不露,似若“不知”
;所谓“为无为”
,就是在高维时空的隐态中神运,而在显态中声色不露,人不知鬼不觉,故似若“不为”
。
这种“为无为”
用世,才能成就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运用先天大智,才能成就天下大业。
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
专用晦昧,则事必悖。
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