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加思索之后,秦铭回答说:“我相信刘邦是个极为热爱自由并且追求浪漫的人。
在决定生死存亡或权位之时选择浪漫而随性是他最显着的表现。”
他借用了一句着名的歌词来描绘:“原谅我此生不羁地追求自由。”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刘邦对待生活的态度——放飞灵魂。
听见这番解释后,嬴政轻声重复了歌词,然后又追问其含义。
“你能详细解释一下你的理解吗?”
秦铭耐心的回答:“审视刘邦一生的活动,在他对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都有深情且真挚的关注与回应。
无论是报恩施义亦或报复,每一个字都流露出情感的浓稠。
他在楚汉相争期间展现了非凡的宽容,哪怕雍齿在背后背叛他也允诺封爵。
即便是他的宿敌项羽族里的项伯,刘邦也不吝为其更名以示尊重。
更有那个曾经逃遁的将军韩信,一句提议便能改变命运走向将军高位。”
“如果没有他的副手萧何提出建言,刘邦甚至连儒家阶级制度也不会推行,并且这制度确实有利于提升他的权威。
而他一生没有规则、无惧成见,也无所束缚。
秦铭认为他是历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君王。”
聆听了秦铭对刘邦的见解后,嬴政连番点头表示赞同。
“即便他不和朕一路同行,他的生平事迹仍旧值得钦佩。”
“展现了身为一位领袖应当有的豁达与潇洒。”
“将帝国托付给一个如他这样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者,的确要比托给那些只知武力的武夫如霸王更好。”
嬴政对过去的败北记忆仍然刻骨铭心。
对他而言,秦国的失利归咎于霸王项羽实乃是一种耻辱,尽管项羽战功显赫,但他仅是徒有一身力量的普通战士。
对帝国的成就微足道,无法匹配所应有的高度。
其他继承人们对此也感同身受。
特别是长子扶苏竟对刘邦生起了仰慕之意,内心甚至幻想自己也能成为像他这般浪漫自由的人。
然而命运的枷锁让他深陷皇宫贵族的生活里,使得这类梦想终成泡影。
这一辈子也难成就李白那份洒脱与放逸的事业,刘禹锡的最后,秦铭为他吟诵了悲世文。
"
孩童跟随学吟,年老却落下辛酸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