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第79章 家长的贪嗔痴造成了孩子的叛逆(第2页)

真正的辩证价值观是:人就是要不断拿起,又不断放下;放下旧的,拿起新的。

总是拿着,不仅会累死,还会无聊死。

总会放下的。

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大的就拿起大的,能力小的就拿起小的。

所以,气不顺的多是能力小的。

人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就是力量,学多了,能力就提高了,就能够拿起更大的,就会从不满足走向相对满足。

然而,善良不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能力大的不等于心底就善良,不等于修养就更高。

修养是由后天早年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善根,一生的教育家教最重要。

没有善根怎样都不会心生善良。

恶人能力越大,害人就会越多越深。

有善根的人,能力越大,救人越多。

但是那些有善根但能力却很小的人,还不足以自救,无法救人。

没有善根而且能力很小的人,对自己都善良不起来,常常不仅对他人作恶,而且还会对自己做

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是由恶转变为善的人,但我认为这类人并不多。

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最好在提倡要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修养。

能力高的未必是善人。

二、家庭教育中的“贪、嗔、痴”

在家庭教育里所存在着一种“贪”

,这种“贪”

表现为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去追寻那些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企图让孩子达成他们自身未能完成的梦想和愿望。

这就像是把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期望他们能够跨越千难万阻,去摘取那颗璀璨的星星。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先,过高且无法企及的目标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令其感到焦虑与不安;其次,当孩子现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触及那个所谓的“完美标准”

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自暴自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以及天赋才能,如果仅仅因为父母个人未尽之事而被迫走上某条道路,则无疑是对孩子天性与潜力的扼杀。

若是孩子未能达成家长为之设立的目标,或是无法越某个被定义为“优秀”

的同窗,那么家长便会心生不满,这种情绪便是所谓的“嗔”

他们可能会对孩子横加指责,面露怒色;亦或长吁短叹,暗自神伤。

无论何种表现形式,这都是“嗔”

的体现。

而这种“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