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并派出一支部队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孙元良率领的第八十八师击退。
此后,孙元良率领八十八师官兵在上海闸北一带坚守阵地长达一个半月之久,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
的图谋。
为了掩护国民党主力部队转移,孙元良又下令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的四百多名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并亲手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
的命令交给谢晋元团长,然后自己撤退。
面对八十八倍之众的日军,四行仓库官兵奋勇抵抗,最后全部退入租界,被解除武装,关进集中营。
但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全国士气为之振奋,世界为之关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壮士”
。
而撤退了的孙元良却因“八百壮士”
之功再被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二军军长,仍兼任八十八师师长,换言之,孙元良的平步青云之路是踩在无数英勇士兵的血与肉之上的。
回到眼前,中午时分,中华门被日军突破,八十八师主力按照原定计划撤入城中巷战。
孙元良“飞将军”
本色再现,不通知部下,自己悄无声息地逃跑了,谁都不知他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在靠近中华门的一条巷子里为自己安排好了一辆人力车,心腹副官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了,见他过来,赶紧拉开帘子,恭敬地说道:“军座,车备好了,咱们赶紧走吧!”
孙元良转身钻进了人力车,一边换上准备好的衣服,一边命令副官道:“去城南五元巷。”
“有本事的人,不该死在战场上!”
这是孙元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而言,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才是上策。
孙元良回头看了一眼正在激战的中华门,城墙上的士兵们正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血战到底,那些年轻的面孔,或许不久后就会倒在日军的枪口下。
可他不在乎。
他孙元良不是那种会为了所谓荣誉牺牲的人,更不愿意当炮灰。
“我孙元良是有大用的!”
他暗自安慰自己,眼中满是算计:
“只要我还活着,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副官拉着车便朝城南方向疾驰而去,战火依旧在蔓延,但孙元良的心里,却仿佛松了一口气。
天空阴云密布,严寒笼罩着金陵城,冷风瑟瑟,枯叶纷飞,巷道两旁的建筑物早已经在鬼子夜以日继的空袭之下变得满目疮痍,炮火的轰鸣声不间断地从四面八方从远处传来。
尽管国军已经将几乎所有的平民百姓撤离了城中,但依旧有不少欧美侨民和一些不入流的,或是孤苦伶仃连最后一趟渡船都没赶上的穷苦百姓,以及一些早就有了当汉奸心思的人留在这座危险的城市中。
因此,沿途依然可见一些百姓像这枯叶飘零,不知归处。
“快点,再快点!”
孙元良催促着,他感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但依旧有一丝不安萦绕在心头。
人力车飞穿过狭窄的巷子,路边的几个乞丐无助地看着这辆疾驰而过的车,满脸茫然。
五元巷的尽头,载着孙元良的人力车终于停了下来。
孙元良钻出人力车的动作极其迅,几乎没有一丝迟疑。
他低头躬身,小心翼翼地带着心腹穿过人烟稀少的小巷,四周的房屋大多空无一人,墙上斑驳的痕迹和破裂的窗户都显示出战争留下的痕迹,巷子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死寂。
他心中五味杂陈,明知自己这是在临阵脱逃,然而想到当前局势,他又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不是我怕死,而是大势所迫,陈诚也挡不住小鬼子的铁蹄,要我孙元良带着部下去做炮灰?笑话!”
他苦笑着低声自语,仿佛在自我安慰,他不是没经历过大战,但如今的日军锐气正盛,局势已如悬崖边缘,让他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而战,这令他感到背脊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