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镇”
顾名思义,自然就是骑兵军镇,郑成功将缴获自金砺所部八旗兵的优良战马全部交给了赫文兴和原铁骑镇总镇刘有才,希望能组建一支可堪一战的强悍骑兵。
“骁骑镇”
下设左右两卫,满编为一千二百兵,分别由刘有才和王起俸统率,赫文兴任总镇,统亲兵一百,指挥全军。
而这,也是郑军当前五军中的唯一一支成建制骑兵,其余的优质战马和部分杂马,则分配给了军队的眼睛——“夜不收”
和斥候。
至于原本历史上,六年之后才出现的“铁人兵”
,也即郑军中的“虎卫镇”
,重甲战兵。
郑成功依旧力排众议,说服军中诸将,设立了这支在近战中可发挥强悍战力的部队。
郑军在东山大战的胜利其实更多是一种取巧,并非野战实力超过了金砺麾下的八旗兵,郑成功必须要尽快补齐骑兵和战兵装备的短板。
否则下一次,就不一定会有“北风”
的助力了!
原本,他还想要给“虎卫镇”
的将士们配备相应的战马,将他们变成和八旗兵一样的骑马重甲战兵的,如此一来就能弥补重甲战兵机动性不足的问题了
();() 但因为郑军战马匮乏,这五千之数对于郑成功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这个计划只能暂时往后推迟。
“虎卫镇”
同样下设两卫,满编为一千二百兵,分别由陈魁和陈鹏统率,万礼任总镇,统亲兵一百,指挥全军。
和周全斌一样,万礼也是郑成功特意提拔的,不过相较而言,万礼的战功足以支持他“虎卫镇”
总镇的位置,周全斌则更多是倚靠郑鸿逵旧将的身份,成为了郑成功为统合军中派系,安抚人心特意树立的典范。
其实不难看出,郑成功把全军的精华都汇聚到了中军,中军四镇,共计一万将士,便是郑军中当之无愧的精锐主力,也将是郑成功刺向满清的一柄尖刀。
“左军”
则是前提督黄廷统领,下设三個军镇,分别是陈俸统领的“左冲镇”
,廖敬统领的“左先锋镇”
,陈埙统领的“宣毅左镇”
,每个军镇满编同样为两千五百兵,全军共计七千五百将士。
“右军”
则是新晋的右提督王秀奇统领,编制和“左军”
一样,柯鹏统领“右冲镇”
,余新统领“右先锋镇”
,洪承宪统领“宣毅右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