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白也有些乏了。
他从座位上站起,朝自己的床榻走去,嘴里却哼起了《儒林外史》结尾做的那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
“”
翌日,文华殿。
在经过一系列的密封审查后,夏之白等人的考卷,被送到了这里,供朱元璋安排的大臣审阅。
对于这次科举考,朱元璋显然十分看重,特意任命朱标为审卷总裁,李善长为副总裁,还从六部抽调官员参与阅卷。
规格可谓十分的高。
文华殿内,郭翀跟吴公达同坐一排,两人都是洪武四年的进士,郭为榜眼,吴为探花。
现今两人一个为户部侍郎,一个为吏部侍郎,这次也是朱标特意叫过来,参与这次科举阅卷的。
眼下朱标未来。
两人也难得聊起了当年的科举,眼神中满是唏嘘。
吴公达感慨道:“子翔兄,我们那届科举,你会试第一,殿试传胪同样第一,当年我等都以为你会是大明朝第一位状元。”
“奈何烛影不作美。”
郭翀摇摇头,眼中满是唏嘘。
当年的他自认博学有文采,因而极为自负,科举开始,便一直以第一名自许,而且多次在跟其余举人争辩中取胜,也从未将其他人放眼里。
甚至自诩状元是自己囊中之物。
尤其后续会试、殿试都是第一,本以为状元已稳操胜券,结果陛下却说自己面相不佳,只给了榜眼。
让吴伯宗成了状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